提到扬州,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历史积淀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扬州自古以来便以人文荟萃、风景秀丽著称。然而,扬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,这些名字不仅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,也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。那么,扬州古称到底是什么呢?
首先,扬州最广为人知的古称是“广陵”。这个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,当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,将长江与淮河连接起来,并在此地筑城,取名为“邗城”。后来楚国灭掉吴国后,改称此地为“广陵”。此后,“广陵”成为扬州最为经典的代名词之一,甚至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中也多次提及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”这里的“扬州”,实际上指的就是广陵。
其次,扬州还被称为“维扬”。这个称呼源于《尚书·禹贡》中的记载:“淮海惟扬州。”这里的“维”是“唯”的通假字,意为“只有”。因此,“维扬”可以理解为“扬州之所在”。这一名称简洁而富有诗意,常被文人雅士所引用,用来表达对扬州的赞美之情。
此外,在隋唐时期,扬州又被称为“江都”。据史料记载,隋炀帝杨广曾将扬州升格为江都郡,并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运河,使得扬州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。江都这个名字,既体现了扬州依江而立的地势特点,也见证了它在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。
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称呼外,扬州还有一些其他别称,如“芜城”、“竹西佳处”等。这些名字虽不及“广陵”或“维扬”那样家喻户晓,但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例如,“芜城”源自刘禹锡的名篇《扬州慢》,其中写道:“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。”而“竹西佳处”则出自杜牧的《题扬州禅智寺》:“谁知竹西路,歌吹是扬州。”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扬州的自然风光,更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。
综上所述,扬州的古称有多个版本,其中“广陵”无疑是使用频率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名称。无论是在历史文献还是文学作品中,“广陵”都扮演着重要角色,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之一。如今,当我们漫步于瘦西湖畔,欣赏着亭台楼阁与碧波荡漾的美景时,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古人吟咏广陵的诗句,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韵味。
扬州古称是什么?答案就在历史的长河中,也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