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同日而语是什么意思】“同日而语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表达将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时间、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,通常带有贬义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,不能相提并论。
以下是对“同日而语”的详细解释和用法总结: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同日而语 |
拼音 | tóng rì ér yǔ |
出处 | 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夫子之言,未尝不以王为忠,其言未尝不以王为贤。今王与秦,同日而语,是欲以天下之大,而与人争一日之长也。” |
含义 | 将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比较,通常表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,有明显的差距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批评或指出差异。 |
近义词 | 相提并论、等量齐观 |
反义词 | 不可同日而语、天差地别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对比不当 | “他和那位科学家的成就根本不能同日而语。” |
强调差距 | “两人在能力上相差甚远,真是不可同日而语。” |
文学作品中 | “古人与今人,虽同处一时代,但思想境界不可同日而语。” |
三、常见误区
1. 误用“同日而语”表示“相同”
实际上,“同日而语”强调的是“不能相比”,而不是“一样”。
2. 混淆“同日而语”与“相提并论”
虽然两者都有“比较”的意思,但“同日而语”更偏向于“不能比”,而“相提并论”则更中性,表示“放在一起比较”。
3. 误用于正面语境
该成语多用于负面或批评语境,若用于正面评价,容易引起误解。
四、总结
“同日而语”是一个具有明显褒贬色彩的成语,主要用于指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巨大差异,不能简单地放在一起比较。在日常使用中,应根据语境合理选择,避免误用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