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师说的对原文及译文】韩愈的《师说》是中国古代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议论文,文章围绕“从师学习”的重要性展开论述,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。本文将对《师说》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附上现代汉语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。
一、原文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
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”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呜呼!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
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。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二、译文
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人。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,谁能没有疑惑呢?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,那么这些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决了。
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,我应该跟从他学习;出生在我之后的人,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应该跟从他学习。我所尊崇的是“道”,哪里会去计较他的年龄比我还大还是小呢?因此,无论地位高低,无论年纪大小,只要“道”存在,老师就应该存在。
唉!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了!想要人们没有疑惑,真是太难了!古代的圣人,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,尚且还跟随老师请教;现在的一般人,他们距离圣人的差距也很远,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。因此,圣人更加圣明,愚人更加愚昧。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,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,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吧?
疼爱自己的孩子,就会选择老师来教育他;但到了自己身上,却以拜师为耻,这真是糊涂啊!那些教小孩读书、讲解句读的老师,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传授道理、解答疑惑的老师。不知道句读,不能解决疑惑,有的时候请教老师,有时候又不请教,这样只是在小事上学习,却忽略了大事,我看不出这种做法有什么明智之处。
巫医、乐师、工匠这些人,不以互相学习为耻。士大夫这类人,一听到“老师”“弟子”这样的称呼,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。问他们为什么,他们会说:“他们和我年纪差不多,学问也差不多。”认为地位低的人做老师是羞耻的,官职高的反而要阿谀奉承。唉!从师的风尚不再恢复,可以知道了。巫医、乐师、工匠这些人,士大夫不屑一顾,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,这不是很奇怪吗?
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孔子曾以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为师。郯子这些人,他们的才能并不如孔子。孔子说:“几个人同行,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。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,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改正。”
李家的孩子蟠,年纪十七岁,喜欢古文,六艺经典和传注都通晓。他不受时代限制,向我学习。我赞赏他能够遵循古代的学习之道,因此写了这篇《师说》来赠送给他。
三、总结与对比表格
项目 | 原文内容 | 现代汉语翻译 |
作者 | 韩愈 | 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 |
体裁 | 议论文 | 通过论点、论据、论证阐明观点 |
核心思想 | 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,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| 说明学习需要老师指导,反对盲目自大、拒绝学习 |
主要观点 | 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、“圣人无常师” | 不论身份、年龄,只要有“道”就可以成为老师;圣人也并非天生,而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|
对比对象 | 古之圣人 vs 今之众人;士大夫 vs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| 古人虚心求教,今人却耻于从师;士大夫轻视技艺之人,反而不如他们 |
结尾目的 | 赞赏李蟠能继承古道,写作《师说》以赠之 | 表达对李蟠学习态度的认可,并希望更多人重视从师学习 |
通过以上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,可以看出《师说》不仅是一篇关于教育的议论文,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和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。它提醒我们:学习不应受限于身份、地位或年龄,真正的“道”才是学习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