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要闻 > 宝藏问答 >

苏轼方山子传翻译

2025-09-21 19:11:04

问题描述:

苏轼方山子传翻译,有没有人理理小透明?急需求助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1 19:11:04

苏轼方山子传翻译】一、

《方山子传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一位名叫“方山子”的隐士所写的传记文章。文章通过描写方山子的生平经历,展现了他从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到中年归隐山林的转变,表达了作者对这位隐士高洁人格的敬仰之情。

文章开头以“方山子”之名引出人物,随后通过对其童年、青年、中年的经历进行描述,突出其性格变化与人生选择。文中不仅刻画了方山子的外在形象,还深入其内心世界,体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。

苏轼通过对方山子的描写,实际上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。
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方山子,光、黄间隐人也。少时慕朱家、郭解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。 方山子是光州、黄州一带的隐士。年轻时仰慕朱家、郭解那样的人物,乡里的侠客都尊崇他。
稍壮,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,然终不遇。 等到年纪稍长,他改变了志向,开始读书,想借此在当世施展抱负,但最终没有得到重用。
独好道,弃妻妾,游于四方,不营产业,有车马之费,无衣食之忧。 他唯独爱好道术,抛弃了妻儿,四处游历,不经营产业,没有车马费用的困扰,也不担心衣食问题。
其妻曰:“君岂不闻,丈夫不可一日无事乎?” 他的妻子说:“您难道不知道,男子汉一天也不能无所事事吗?”
居数年,无所得,乃叹曰:“吾今而后知,吾未尝得也。” 过了几年,没有什么收获,于是叹息道:“我从今以后才知道,我从未真正得到过什么。”
吾昔在岐下,见一道士,貌甚古,而语甚奇,遂与之游。 我以前在岐下,见过一个道士,相貌非常古朴,言谈也很奇特,于是和他交往。
其后,余复见之于庐山,问其所业,曰:“吾学道三十年矣。” 后来,我又在庐山见到他,问他所学,他说:“我学道已经三十年了。”
余笑曰:“子非真能道者也。” 我笑着说:“你并不是真的懂得道的人。”
夫道,岂可以言语求哉? 道,怎么能靠言语去追求呢?
吾观方山子,自少至老,未尝一日不读书,未尝一日不讲道。 我看方山子,从少年到老年,从来没有一天不读书,也没有一天不讲道。
然其意不在书,亦不在道,而在其心。 但他的心思并不在书本上,也不在道上,而是在于内心。

三、文章主旨简析

《方山子传》不仅是对一个人物的记载,更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文章通过方山子的生平,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、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。苏轼借此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,以及对现实社会中功利主义的批判。

如需进一步分析或扩展内容,请随时告知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