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动态 > 综合精选 > 2024-03-17 05:40:03 来源:

王守仁心学口诀名句(王守仁心学)

导读 大家好,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王守仁心学口诀名句,王守仁心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  阳明心学  王守

大家好,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王守仁心学口诀名句,王守仁心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  阳明心学 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“尽心”、“良知”和陆九渊的“心即理”等学说的基础上,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“理”为本体学说,创立了王学,或称阳明心学。

2、 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。

3、在这一结构中,王守仁以心(良知)立言,又以良知释心.心(良知)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。

4、在王守仁看来,心是无所不包的。

5、物、事、理、义、善、学等都不在“吾心”之外,亦即是“心即理”。

6、但他又认为,“良知”是心之本体,是人人生而俱来的,先验的,普遍的“知”。

7、这种“知”是不待虑而知,不待学而能的本然,是“致良知”、为圣的内在可能性.同时,他又强调“良知”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(“天理之在人心”),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。

8、正是这个充塞天地的“良知”(灵明),才使“我”与万物(包括社会)无间隔地一气流通,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。

9、也正是这种天地间活泼泼的、“个个心中有仲尼”的“良知”,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具有“凤凰翔于千仞”,“淳德凝道,和于阴阳,调于四时,去世离俗,积精全神,游行于天地之间,视听八远之外”②的“狂者”或圣人境界。

10、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,高扬了人格精神的伟大,成了“致良知”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。

11、在这里,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“天理”的绝对性,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。

12、  “致良知”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,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,也就是他所说的“知行合一”。

13、在这一“致良知”的过程中,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。

14、主要表现在:“致良知”是对“无一息之或停”的天道和作为人类意识历史积淀的《六经》等的动态认识过程。

15、这里就要求认识主体要有历史感。

16、同时,也表现在“致良知”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。

17、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,人们对社会、人生的认识也就有一个“再体到深处,日见不同”而觉“有滋味”的不断深化过程。

18、因此,“人若复得”“良知”,“完完全全,无少亏欠,自不觉手舞足蹈,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”替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。

19、在这种境界中,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,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,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无今的永恒,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。

20、  从上文对王学的内在结构即“良知”、“致良知’等分析看出,王守仁的心学是一种体验哲学。

21、作为其心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学,也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,可以说是体验美学。

22、所谓体验美学就是审美主体通过生命体验那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(无限性),空间上的整体性,方式上的直接性和本质上的超越性的审美意象或审美境界。

23、王守仁的体验美学就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、整体性,直接性和超越性的“至乐”或圣人境界。

24、  “至乐”境界  “至乐”——“孔颜之乐”是王守仁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,也是其最高的审美境界。

25、“至乐”或“乐”,在王守仁看来,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理感官愉悦的“七情之乐”。

26、“至乐”虽出自于“七情之乐”,但已是一种超越于此的高级精神境界。

27、这个“乐”就不只是一个情感范畴,更是一个境界范畴。

28、因此,他说:“乐是心之本体。

29、仁人之心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欣合和畅,原无间隔。

30、”“仁人”即圣人,作为心之本体的“乐”也就是圣人。

31、圣人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,并“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”,“闲观物态皆生意,静悟天机入窅冥,道在险夷随地乐,心忘鱼乐自流形”的那种超越时空、消融物我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,同时又是“视天下犹一家,中国犹一人’,完全摆脱个人名利、贫富穷达的无私境界。

32、这种境界是王守仁的落脚点。

33、这也正是“孔颜之乐”的精神实质。

34、因此,在“乐”中,审美主体就实现了社会与自然、理性与感性、必然与自由的高度统一,达到了充实活泼的自由怡悦的“孔颜之乐处”。

以上就是【王守仁心学口诀名句,王守仁心学】相关内容。